“看谁要就快点来拿,不然就要丢了。”朋友听完语音后告知,金马伦的菜农要免费送菜。
是因为滞销还是菜快烂了?我好奇。
是收购商不收,原因可能跟美国对中国的贸易政策有关。朋友转述。
咦,两者的关系怎么绑在一起?美国关税涨,金马伦却要丢菜?表面看来像是阴谋论,但查了一些资料后,发现未非全无道理,甚至询问一些在菜市场做生意的朋友,才知道最近有些菜的批发价都跌到成本以下,有些批发商宁愿转进口,也不愿意再收本地菜。
“其实大马每年进口超过9亿令吉的蔬菜,中国是前三大进口国。这些进口蔬菜包括马铃薯、蒜头、洋葱、白菜、红萝卜等。基本上,现在超市看到的靓包装蔬菜,不少都来自中国冷藏仓库。”朋友说。
这让我想起前阵子看到的新闻。
美国确定会加强针对中国的关税措施,而大量原本要出口美国的中国商品,包括部分加工食品、冷冻农产,被迫转向其他市场,大马就成了最佳替代之一。尤其地理近、运费便宜、市场规模不小,而且消费者对进口农产并不敏感。对供应商来说,进口中国蔬菜,包装好、价格便宜、来货稳定,一举三得。
只是,当中国蔬菜涌进大马市场,价格低到吓人,谁还会收本地菜?从商业逻辑看,这是再正常不过的选择。但从农民的角度看,这是一场没人警告过的风暴。
若没记错的话,在金马伦、霹雳、柔佛的高原农区,很多小农是以“现收现卖”的模式经营。他们没能力储存冷藏,远距运输,只能靠本地批发商收菜,再卖到城市。因此这条链一旦被进口菜挤坏,他们就只能把卖不出去的菜都丢掉。
虽然市场报告指本地蔬菜自给率高达60%,但大多集中在叶类蔬菜,一旦进口菜抢占价格与通路,这60%的自给很容易变成“有种没人收,有吃没人种”。
事实上,这也不只是大马面对的经济冲击。就像美国三分之一的食品虽不是在中国种的,却是在中国加工包装。换句话说,全球食品链早就交缠成一张密不透风的网,大马作为其中一个节点,自然无法置身事外。
我们不是不能吃进口菜。事实上,现代生活本就离不开国际贸易。但问题在于,当本地市场与政策太过依赖“全球价格”时,一有风吹草动,受害的永远是没得选择的人——本地农夫。
尤其据说已有大量资本的中国人在大马开设公司,从中国进口大批蔬菜,控制进口产业链,并逐渐掌握本土蔬菜市场。
该怎么办?
农产通报系统
短期而言,政府需要更多即时农产通报系统,让供应过剩能及时分流及处理,不至于浪费一车车好菜。中期来看,也应建立本地农产的价格保护与应急收购制度,让农民起码不至于血本无归。更长远的策略,则是建立真正“以地养人”的粮食安全体系,而不是一味仰赖进口。
政府该思考的不只是补贴与补救,而是更有弹性的本地供应链,更有智慧的进口策略及透明的农业讯息通报体系。毕竟,一个国家能不能吃得安心,不只取决于超市里有没有货,更取决于还有没有人愿意种菜。
菜农口中“美国政策害我送不出菜”的说法,也许不是精准的经济学推论,却是务实的生存感知。他们看不懂关税报告,只看得懂:昨天还有人来收菜,今天没人来,明天该怎么活。
要看最快最熱資訊,請來Follow我們 《東方日報》WhatsApp Channel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