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近两三年只顾著听模糊乐团(Blur)的新专辑与旧歌已经占据了多数放轻松听音乐的时间,其他创作人的音乐也都忽视了。直到最近几个月觉得英国风也听得太多了,觉得需要回到台式摇滚的时候,于是在Spotify程式上点选杨乃文作品随机播放。听了好多个星期,才上网找出“一直觉得那段吉他独奏段很伍佰”的〈说不出口〉歌词与制作名单。
果不其然,“到了明天/都还有明天会接手”、“如果只想回到过去/那明天有什么意义”都是出自伍佰之手。在生活中不断move on的态度其实就是“很伍佰的台式摇滚”,又或者说,不拘泥于过去的台式风格也一直影响著我。
听过了杨乃文的访谈,这才发现整张《Flow》专辑大有来头。以陈君豪为整张专辑的制作人,后来还在2024年第35届金曲奖赢得“最佳专辑制作人奖”。这张专辑的概念就是杨乃文主唱的十首歌邀请不同的音乐人合作,每一首歌各有特色,凑在一起却难不倒唱腔比较宽阔的杨乃文。不熟悉的乐迷可能觉得她唱英文歌没有口音,但其实以雪梨大学毕业的杨乃文来说,唱英文歌是驾轻就熟,从中学就受到英语环境熏陶,写出来的英文歌词也总是比较对味一些。
我旅游时曾经在雪梨大学闲晃过,在校门前躺在大草场上睡午觉,看著游泳队(是不是校队?)整齐地在露天泳池来回操练,现在想起来,也许是澳洲的环境造就了杨乃文日后很喜爱迷幻元素的音乐。所以与Jade合作的〈A Dream of Bonnie and Clyde〉很有“当代亚洲人唱英文歌”的味道。东方人唱英文歌的前卫感,各位乐迷听过The fin. 就知道是怎么一回事。
听说十首歌几乎都是使用第一版的demo,陈君豪下一点功夫就制作完成了。也许直觉很重要,一首歌反复互相谈来谈去(弹来弹去),搞不好大家到最后都无感了,制作一张专辑的计划大概就泡汤了。总是觉得杨乃文挑的歌与音乐人都很对味,也让我这个很少留意华语乐坛发展的歌迷认识到了独立乐团包括“凹与山”、“佛跳墙”、“守夜人”、“傻子与白痴”、“Crispy脆乐团”、“落日飞车”、“I Mean Us”。若说杨乃文让更多乐迷认识到不同的乐手,这一点倒是很像陈昇,因为我一直觉得昇哥很会带人。
与黄贯中合唱的〈释怀〉也是小有惊喜,除了Paul尾段的吉他独奏,陈君豪也找了恭硕良(June)帮整首歌打鼓,作曲人之一谢杰也是香港人。陈君豪说这是为了让这首歌的“港味”比较重一些。
整张专辑听下来,我无法挑哪些是最喜爱的,因为每一首歌都很扎实。感谢杨乃文、陈君豪与一众音乐人用实力告诉我们:人类的脑力与创造力依旧,千万不要被人工智能与手机给破坏了。
要看最快最熱資訊,請來Follow我們 《東方日報》WhatsApp Channel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