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有的人活著,他已经死了;有的人死了,他还活著。”这是诗人臧克家为了纪念鲁迅而写下的诗句,原意是用以表达精神层面对照的存在和消亡,放在政党发展的范畴中,这句话也能提供另一个观察角度:一个政党是否真正的“活著”,不仅关乎它是否继续参选、拥有议席,而是更在于它是否仍具备明确的政治方向、价值和社会意义。
自2008年政治海啸一直到2022年全国大选国阵加入团结政府,马华的政党地位和影响力明显下降,议席锐减,巫统与希盟展开来届大选合作可能性后,更使到马华深切感受到生存空间被严重压缩的危机;近年来,马华的政治策略倾向于“求存”,保住议席,这种以“选举现实”为中心的求存模式引发了另一种质疑,如果政党只在乎短期选举利益,却没有提供引领社会的政治愿景和方向的话,这是否已经丧失了政党的意义?
政党是实现特定价值、议题或改革的媒介平台,政党的“生存”不应该超越“理想”,否则就很可能导致政党的保守化和价值妥协;而对于民众而言,他们关心的其实是政党的主张和立场,而不是政党本身,马华如果只是为了若干议席的生存而竞选,没有提供愿景和理念,无法回应时代议题,即便保有若干议席,也难以产生真正的政治凝聚力,最终沦为权力结构的从属者,失去其社会意义。
当然,“选举现实”和“理想政治”并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,很多政党都要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,但对于身处复杂的种族情绪和权力结构当中的弱势马华来说,“求存”几乎成了马华唯一的考量,政治领袖关心的都是能赢多少席或能上阵多少席的问题,这对于普罗大众而言,却根本是无关紧要的问题,因为马华上阵和输赢与否,都没有让人民觉得这会跟他们的生活或未来有所关联。
或许,马华需要从“选举现实”中稍微抽离,重新审视自己的政治立场、历史角色和未来愿景;唯有在格局清晰,知道自己路有所归的情况下,马华才可以在眼前的选项中找到最合适的道路,甚至开展出更多的可能,让自己未必需要局限在目前舆论中仅有的两三个选择之中。
有了清晰的政治愿景后,愿景才是政治目的,而政党形式只是手段,马华的选择就不会只是独立竞选、或者是跟国阵、国盟或希盟合作,还可能可以跟其他政党进行合并或整合、或是推动新联盟的成立、或是与民间团体或社会运动达成结盟、甚至是主动解散重组转型,通过无限可能的开展,才能扭转现在近乎“形式苟且存在,实质逐渐消亡”的困境。
至于马华有没有这种回归初心的能力、开创新局的创意和勇气,答案还不得而知;但政党如人,真正的“活著”,不只是生存本身,而是在于是否能回应时代的挑战,提供价值,赢得尊重。
要看最快最熱資訊,請來Follow我們 《東方日報》WhatsApp Channel.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