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几天陆续看到一些批评行动党的文章。行动党身为执政党,接受人民检视是无可厚非。然而部分评论,却近乎将行动党贬得一文不值,这不禁让我想问:在这些批评者心中,行动党到底该怎么做,才算“做得好”?
一、与巫统合作是政治现实的选择
有人批评行动党如今与巫统合作,仿佛忘了2022年全国大选后的特殊局面——马来西亚首次出现悬峙议会。在笔者看来,身为当时国会最大联盟的希盟,选择与国阵合作是最务实的路径。
理由有二:其一,希盟在选举中获得的马来选票比例偏低,若将较多马来选民支持的政党排除于政府之外,政府的正当性恐更受质疑。其二,在国阵与国盟之间,国阵的政治立场相对温和与务实,是更有可能展开合作的对象。
至于后来与巫统的联合竞选安排,自然有其选战考量。我们不能否认,在马来选民支持度方面,巫统依然有一定优势。透过跨阵营合作,除了提高胜算,可能也为打破族群政治创造了契机。就算未来不再联手竞选,在保有合作可能性的前提下,政党间的竞争也许能少些恶性攻击,多些理性竞争。
二、救灾不完美,但不能抹煞努力
关于雪州布特拉高原气爆事件,有人质疑行动党的募款方式是否得当。我们当然可以对执行细节提出疑虑,但如果行动党能迅速筹得资源纾困,未必是件坏事。这是因为政府拨款需要时间,透过政党帮助可以更快速援助灾民。
此外,就算不满意政党筹款行为,也不该因此全盘否定所有努力。举例来说,雪州行政议员黄思汉几乎每日在现场协调资源、众多志工调度物资支援灾民。这些议员与基层的付出,不应被忽略。
三、推动经济转型非一朝一夕
也有声音批评行动党“画大饼”,提出宏观经济蓝图却成效不彰。然而这些评论往往忽略了产业升级的长期性。例如雪州政府正积极的趁地缘政治重组之际,吸引半导体前端设计等高技术产业落户,为国家未来的发展铺路。至于通胀等问题,也应结合多重经济因素综合分析,而非片面指责。
四、针对煽动性言论,应理性回应而非强硬打压
在族群议题上,有者批评行动党对于煽动性言论的回应。然而笔者看到的是,多位领袖往往在第一时间公开表态与回应,但批评者似乎认为不够。难道我们希望政府直接把这些人都抓起来?这是否就有助于解决族群冲突?行动党正尝试发展成多元族群政党,中委和党员也有各族群代表。这条路虽崎岖,却是通往更包容政治文化的必要之路。
五、政党角色应与政府运作划清界线
至于所谓“党政分家”的争议,笔者只想反问一句:难道批评者希望的是“党政一家”?政党可以随意调动政府资源?
不是100分,就全盘否定?
作为公民,我们当然有权批评政府,但也该理解,政府不可能完全符合我们的需求。执政之路往往必须在各种利益之间寻求平衡,“换了位置换了脑袋”并不完全等同背叛,而是政治现实的体现。
笔者蛮认同一种说法:政党是实现我们价值的工具。我们没必要对政党全盘接受或完全否定,而是应从中挑选一个最接近自己理念的政党,再透过选票与监督推动它走得更远。
若现有政党中,一个与你理念相符70%、另一个30%、第三个仅10%,你会选择全都弃之不理,认为“一样烂”?还是先支持70%的,接著透过理性监督和施压,敦促它改进?亦或是针对最接近你理念的政党,放大该党30%的不足,把它批评得一无是处?
如果我们真心希望国家变好,就应理性评断,提出可行建议,而不是在情绪中失去判断。只有如此,公民社会才能真正成熟,民主政治才能不断进步。
要看最快最熱資訊,請來Follow我們 《東方日報》WhatsApp Channel.
